让非遗重新回归生活
金江波
非遗不是博物馆的产物,也不是文物馆里的文物,而是“活”的。正因为是“活”的,现在的非遗保护,不能仅仅从保护的理念进行,而是要用激活它的方式进行保护与传承。
上海,没有很多的非物质文化资源,但是,上海是充满魅力、充满魔幻色彩的城市,是商业氛围浓郁、经济发达的城市。非遗走近现代生活,要有国际范,要坚持民族的语境,更重要的是进入寻常生活,要有当代的腔调。活态传承、活力再现,让所有参与者能得到活性的发展。我们要做的是怎么让非遗重新回归生活,而且体现出现代的价值。非遗传承人不是昨天的守护者,而是当下的主人。
讲好当代中国非遗故事,也是服务于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与国际文化交流传播,彰显我们国家软实力的体现。此前,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优秀非遗研培成果展上,非遗传承人穿上他们的民族服饰,戴上民族手工艺品,成为新的时尚走上了T型舞台,自信地展示我们的文化遗产。
这几年,我所在的非遗研究团队对口果洛,开展非遗扶贫计划,把传承人、设计师和国际艺术家请到那里,为他们量身定制当地非遗传承的技艺,出产品、出文旅作品。我们开展跨界的艺术表演,舞美、道具、服饰,都是用非遗技艺做的。我们让年轻的学生向传承人学技艺,做好服务于大众的公共创意课程。这些学生在此过程中成为知识服务社会大众的主体,用他们的创意故事让更多小朋友和家长、城市市民去学习和体会,用他们的双手创造属于他们自己创意的小玩意。我们让学生在这一系列的协同合作过程中,在创新转换中,培养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,培养我们自己的学科增长点。
让艺术回到公共领域,把在地性的艺术文化财富挖掘出来,发扬光大,把它们变成一个地方人的文化自觉行为。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,让创造力的自我表达成为所有参与者的自信自强发展的模式。
(作者系市政协常委,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)